嘎達梅林
交響詩《嘎達梅林》是著名女作曲家辛滬光1956年
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時的畢業作品,
它描述了二十世紀初我國蒙族人民革命鬥爭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:
嘎達是一位民族英雄,在封建王爺和軍閥統治的年代,
他為了土地和自由,領導人民起義,
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,並持續了五年之久。
由於歷史的局限,起義終告失敗,嘎達壯烈犧牲。
交響詩《嘎達梅林》是單樂章的奏鳴曲式結構,
由呈示部、展開部、再現部三部分組成。
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寧靜、寬廣的引子:
引子部分的樂曲以嘎達梅林的故事開始,
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顫音背景上,
第一小提琴弱奏出一個簡短引子,
輕輕地以長音演奏出原民歌的第一句,
句尾呈下行勢,暗示故事以悲劇告終。
簡短的引子過後是主部第一主題,
由雙簧管和單簧管交替奏出主旋律,
以弦樂奏顫音襯托,優美、流暢、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題,
展示出遼闊無際的草原,孕育著一個民族英雄的出現。
突然在伴奏中出現了不安的三連音,
預示著即將發生的故事由平靜轉變為不安。
引出的主題是用原民歌創作的,
帶有不安、痛苦、無奈等複雜情緒,
經多次在不同音區反復之後,在三連音的伴奏下
又出現了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復調的手法奏出第一主題。
伴奏不斷加強,構成了反抗與奮鬥的情緒。
樂曲隨之展開,由銅管、木管分頭在急促的分解和弦上奏出。
在令人壓抑的氣氛中,長號及大號陰森強暴地
奏出了副部主題-兇殘跋扈的王爺,
與主部主題的嘎達梅林形成強烈的對比,
不諧和的和弦,帶有不安定感的快速弦樂,
和連續不斷的木管樂切分音,預示著災難與不幸的降臨。
此時樂曲表現用小號奏出強而有力的副部第二主題,代表王爺的強暴鎮壓,
在嘎達梅林的號召下,群眾從各處集結起來,形成反抗力量,
此一正面形象的音調,幾經反复,將力度越推越強,
音色亦越發明亮,音樂進入富有戲劇性效果的展開部。
展開部是從馬蹄聲開始的。活潑的音調、多調性的織體,
表現四處集結起義的隊伍,騎馬背槍奔馳在廣闊的草原上,
曲調呈現出一種熱情洋溢的情緒,充滿了樂觀的氣息和
草原人民為生存而鬥爭的形象。
此時樂曲用如駿馬奔跑般的短句音調,
明亮有力,預示人民的力量開始聚集。
由不安的主題變為號召起義的主題,即嘎達梅林的主題,
由小號和長號響亮地奏出,表現反抗的怒火燒起來了。
此短句不斷移位反复,音色不斷加厚,嘎達梅林號召的群眾不斷增加,
與弦樂低音部出現的王爺主題,構成矛盾、衝突和對抗的效果。
此時樂曲進入再現部,主部主題更明亮,
表現嘎達梅林的起義之師與王爺的戰斗全面掀起,
隨後反抗鬥爭的主題此起彼伏,在附點音符的伴奏下,
形像地描繪了鬥爭的宏偉場面。
反面形象的音調也交織進來,仍由長號演奏並有些變形。
而後,在木管的三連音伴奏下,弦樂奏出了第一主題,
寬廣而燦爛,意味人民鬥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。
三連音下行伴奏又預示反動勢力的鎮壓,
定音鼓和鈸猛烈敲擊,整個樂隊的一個長音和最後一聲悲壯的鑼聲,
民族英雄嘎達梅林在沉重的大鑼聲中緩緩的倒在了草原母親的懷裡。
此時樂曲尾聲在徐緩的小引子下開始,
悲壯而沉重的銅管和帶有悲痛傷感的弦樂,在哀悼人民的英雄,
中提琴在顫抖、悲泣的伴奏下委婉地拉出《嘎達梅林》主旋律,
一次、二次、三次、四次,力度不斷增強直至樂隊全奏,
奏出了完整的民歌《嘎達梅林》,主題不斷變奏,
氣氛亦逐漸由哀悼變為歌頌,在強烈的號召聲中結束全曲。
門 專輯歌曲
歌曲 | 歌手 | 專輯 |
---|---|---|
蘇北調變奏曲 | 瑞鳴唱片 | 門 |
雲嶺山歌 | 瑞鳴唱片 | 門 |
彩雲追月 | 瑞鳴唱片 | 門 |
叫我如何不想他 | 瑞鳴唱片 | 門 |
小河淌水 | 張小音 | 門 |
黃昏牧歸 | 瑞鳴唱片 | 門 |
草原之歌 | 瑞鳴唱片 | 門 |
北京喜訊傳邊寨 | 劉瑛 | 門 |
嘎達梅林 | 瑞鳴唱片 | 門 |
牧童短笛 | 瑞鳴唱片 | 門 |
歡騰的帕米爾 | 瑞鳴唱片 | 門 |
金色的爐台 | 瑞鳴唱片 | 門 |
歡樂的薩麗哈 | 瑞鳴唱片 | 門 |
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| 瑞鳴唱片 | 門 |
月光下的舞步 | 瑞鳴唱片 | 門 |
情深誼長 | 瑞鳴唱片 | 門 |